TMD至少有兩家上市?虎嗅作者預測了2017年最可能發生的一些事
又到年底,又到了各種年中盤點、總結、反思的時候,虎嗅12月30日的頭條《 柳傳志賈躍亭羅永浩程維等齊開腔:“我在 2016 學會的最重要的事” 》已經干了這樣一件事情。但我們更想冒險對即將到來的2017年可能發生的一些事進行大膽的預測。
一年前,2016年1月2日,虎嗅頭條文章《 這里有一些2016最可能發生的事:別錯過! 》里,我們邀請了虎嗅作者對2016年的大概率事件進行預測,其中:
虎嗅作者伯通說:“黑百度是全民的政治正確,這個在可見的未來沒什么可討論的。”結果一語中的,百度在2016年上演了一整年波瀾壯闊的水逆。
虎嗅作者周鵬“烏鴉嘴”說:“我估摸著16年滴滴要倒霉了,業務規模長不上去,份額一直在減少,新業務沒有突破口,說不定還得惹惹官司被鬧事。估值縮水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再上一個臺階就很難。”結果,2016年,滴滴和Uber中國合并,本以為天下太平,結果隨后地方政府紛紛出臺網約車政策,滴滴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
基于這樣的底氣(或者說預測成功的經驗),我們怎么能荒廢了在各行各業深耕深作的虎嗅作者們呢?
這次,我們邀請了部分2016虎嗅年度作者、往年的虎嗅年度作者以及在自己領域有深厚行業經驗的虎嗅作者,基于自己的判斷預測2017年,會有哪些事情發生呢?
我們堅信,在本文的預測中,一定有一些看似不可能發生的商業故事發生。這是整個商業文明中最詭異的樂趣。
我們的作者也是一群心有猛虎不嫌事兒大的家伙,有人直接預言:“TMD(不是罵人,是業內將今日頭條、新美大和滴滴的合稱)中至少有兩家可能會在2017年進行IPO。”其實,只要有其中一家上市,相信就會成為2017年的地震。
有的則預測,2017年將出現估值10億元級別的自媒體,啊哦,你期待嗎?會是正在內容創業的大軍中廝殺的你嗎?還有預測稱,2017年華為手機全球出貨量將超越蘋果,直追三星……
哎呀,實在不能再劇透了,大家不妨帶著點兒對2017年的好奇心去我們這些個作者的預測中找答案吧。我能告訴你的是,我個人最喜歡最后一個預測。
闌夕:TMD至少有兩家上市
1、為政治勢力效忠的黑客組織成為各國的心頭大患
互聯網基礎協議的烏托邦外殼開始受到剝落,活躍在暗網中的無政府主義黑客找到新的技能交易市場,操縱孤立主義的寡頭政治則是這些邊緣人才的最佳雇主,這種合作也將進一步加深地緣政治的猜忌情緒,而科技巨頭的中立原則亦遭挑戰及污染,并構成貫穿全年的陰謀話題。
2、AR產業先于VR產業迎來一輪陽春式的爆發
在消費級VR硬件依然難以出現暢銷情形的對比之下,基于AR技術的移動游戲、互動傳播和影視概念將要獲得豐收,以智能手機為主、可穿戴設備為輔的組合對教育市場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而騰訊和網易在AR游戲的開發和運營上都會推出S級的產品。
3、微信小程序「走偏」
和HTML 5的定義淪為「用在朋友圈里分享的交互專題」相似,微信小程序在開發和使用兩端都贏得了空前的規模,但是它也脫離了微信團隊預設的軌道,沒有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想象藍圖,而是特別偏重于營銷和傳播方向,并成為企業甲方的新寵。
4、「TMD」至少有兩家上市
在掃清競爭對手的阻礙之后,今日頭條、美團點評和滴滴出行在這一年IPO的可能性劇增,三家企業的掌門人也將繼續「封神」之路,成為新一代創業者的行業楷模。
5、知識付費的中間層大量涌現
2016年的知識付費話題像極了十年前的淘寶,金字塔頂部的營業神話經由媒體的包裝渲染成為極具吸引力的財富故事,隨著平臺的強大和市場的成熟,一大批中間層的知識付費供應支撐起了最為關鍵的產業脊梁,人們也嘗試著重新定義這群收入頗豐的內容兜售者――在「騙子」和「贏家」之間左右游離。
辯手李慕陽:微信小程序出現“爆款”
以下是我對2017年行業的一些預測,有些較為保守,有些較為大膽,只代表個人觀點,絕無針對,如有得罪請不要通緝我。
一、小程序帶來游戲規則的變軌
1、伴隨著微信推出小程序,移動互聯網似乎出現新的“增長窗口”,但是人們很快發現,這一波紅利和過去兩年的人口紅利并不相同。 但對早期公司實用商業價值不大。
2、在此種情形下,小程序出現“爆款”。 人們驚訝地發現,這些爆款背后的商業邏輯和游戲規則,都與App完全不同。像前兩年那樣提供免費服務做大平臺,從連年燒錢虧損到最終流量變現的方式走不通了,微信已經是平臺,你很難在平臺上再搭平臺。然而商業永遠是在變軌中才有機會、在游戲規則變化的時候,這就好像智能機剛剛出現時,用PC軟件游戲規則去做App的,后來都死了。現在把小程序當作App去玩的,也都是自殺。
3、小程序帶來的,可能是整體商業邏輯的變化。
流量獲取: 無法通過搶占集中的渠道、而是必須要采用全新的手段。分享頁、二維碼、推廣關鍵詞的圖文內容成為新的傳播載體,群推薦、大v推薦、針對“關鍵詞”的事件營銷、公眾號關聯、附近門店成為新的推廣渠道。
流量持續: 不再通過構建“殺時間”粘性平臺、而更多依賴搶占用戶心智空間,培養針對特定場景的習慣。歷史列表、群寫作活動、基于場景的心智搶占、無處不在的二維碼成為激活流量、保持粘性的主要手段。
盈利模式:傳統的廣告模式日漸衰微,小程序更追求基于”痛點“的”調用即付費、調用即交易“,從而從一開始就掙錢。簡言之,我們傳統app的流量獲取、活躍留存部分交給了微信,小程序將直接作用于最后的”轉化變現“,成為微信宇宙中的盈利漏洞。
4、與之相對,我們將看到這樣的情景: 二維碼將成為類似物聯網傳感器的存在而無處不在、甚至出現在夜店女郎的“溝”上。
新一代創業者可能不再從一開始就需要天使機構的輸血。那些傳統平臺邏輯下的投資機構將漸漸失去話語權,因為創業者可能比他們賺的更快更多。
傳統的公司股權退出變現模式,可能被快速變現的項目分紅制更多的替代。
很多低頻剛需應用將被替代,很多因為低頻玩不起來的玩法又有了新的機會……所以有些早被忘卻的中低頻陌生社交和O2O玩法,或許又有新的機會。
5、小程序商業邏輯的關鍵詞是痛點噱頭、快速傳播和迅速付費,是產品經理眼光與創意的大考。
6、但是必須指出,小程序生態的繁榮還是得看騰訊分享利益的決心,和是否真的始終保持中立裁判位置,“要讓商家有利可圖”和“保持張小龍絕不騷擾用戶初心”之間,有一個博弈和平衡。更重要的是,有過“抄襲黑歷史”的騰訊要取信于民,坦白說對很多開發者來說,投入微信的懷抱并不如上傳蘋果商店那么令人踏實。
二、共享單車可能釀成新的O2O悲劇
1、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和資本加入共享單車的游戲、“千車大戰”不可避免地到來,直到這時大家才發現城市居民對共享單車的需求遠沒有想象中那么“剛性”。而伴隨著這些玩家推出小程序版,用戶的品牌歸屬更是淡化為0。
2、一個直接而明顯的結果是,各家的共享單車平均單日使用次數都逐步壓低,盈利回本的速度沒有一開始描繪得那么快了。與此同時,共享單車的維護管理成本卻逐步提升,拼搶市場的惡性競爭橫行,毀車賣車藏車噴涂二維碼……于是,共享單車漸漸從規模經濟變為規模不經濟。
3、在這種情況下,仍有少數平臺可能最終慘勝。但是想象中的收購終局可能不會出現,很多家最后的退出方式可能只有死路一條。
4、如果有一天共享單車真的被論證成為2016年的年度博傻游戲,所有參與這場資本狂歡的人都應被深深銘記,因為如果那一天真的到來,事實將證明他們比起O2O狂歡的14-15年,并沒有任何真正的進步。
蟲二:網約車與共享單車開戰
1、網約車與共享單車開戰
新政細則收緊了車輛和司機的管控,網約車的市場將向高于出租車的小眾定位收縮,這帶來兩個變化,一是網約車平臺將拋棄補貼競爭,再度強調服務和體驗,二是在訂單占絕大多數的短途出行市場,網約車和共享單車會全面角力。這會是一場成本與體驗的綜合比拼,也可能是多年來整個出行創新的最后一次大考。
2、產品擴張向重度線下場景延伸
滴滴之前做過試駕之類變相賣車的嘗試,摩拜也通過上游定制的方式切入自行車的生產和銷售環節,還有與700bike合作的ofo,以及一邊與天貓汽車合作,一邊又拼命鋪設自有汽車銷售體系的神州優車。出行平臺紛紛布局上下游產業鏈,加強行業話語權,以便在鞏固業務基本盤的同時,描繪足夠的想象空間。
但破局取決于兩點:
最重要的是能否在原本封閉的線下產業鏈中獲取足夠的資源支持;
再就是如何在線上構建這些重度而低頻的消費場景,要知道這是強如天貓和京東也沒有完全破解的課題。
3、規模讓位于利潤
2017年的大出行將回歸對盈利的關注,原來的高頻場景拿用戶,低頻場景得毛利的O2O神話將被“任何不賺錢的創新都是耍流氓”的預言反證。
從需求上說,共享單車拿走了大部分短途訂單,但較低的客單價沒有燒錢的空間,網約車正好相反,不斷被新政驅離出租車市場,盡管從長遠看這未必是壞事。
不管怎樣,政策和資本都已經對惡性燒錢的企業關上了大門。
4、單一出行生態將消亡
整個出行風口已經從臺風退化為龍卷風,僻處一隅,單一生態的出行企業將很難卷入風口、乘風而起了,2017年會是新一輪整合的伊始:
P2P租車經過這兩年的倒閉潮,正處于蟄伏期,已有整體坍塌和劇變的前兆;
拼車順風車似乎得到新政的特別優容,但駕駛人需為車輛所有人,半徑一公里,不應與其他出行軟件合并之類的限制很多。
規模較小的網約車平臺在新政和資本寒冬中受創尤重,比較最近關停了人工客服的易到用車。
整體來看,中國出行大市場百家爭鳴的時代已經或正在結束,提前布局上下游產業鏈、橫向擴張產品線的復合出行平臺將成為潮流。
毛琳:直播平臺繼續“拼爹”
2016年大家都紛紛預測,直播開始洗牌,2016年是直播最困難的一年,然而事實卻并不是如此,盡管有直播平臺出現資金鏈緊張的傳聞,比如映客、咸蛋家,但都挺了過來。
盡管有諸如天貓,京東,蘇寧等巨鱷入局,但也并沒有攪動直播賽道的正常比賽,直播平臺的虛假繁榮,數據造假和不理性競爭,以及涉黃違法的實際情況, 投資環境也遇到資本寒冬,廣電直播新政又為直播再送上一道催命符,所以非常多的人看衰2017年直播的發展,認為是行業的大洗牌。
但我認為,2017年的直播發展得會比行業甚至比直播平臺認為得更好,但是盈利模式仍然是“哥德巴赫猜想”。
之所以說直播平臺比預想的更好是因為:
1、直播仍然會被資本追捧,接盤俠依舊等著接盤。 直播模式作為最新的商業模式,在新模式沒有誕生前直播都是最為穩妥的模式,吸納廣發年輕用戶的直播同樣也最具有想象力,所以資本不會放棄也很難放棄。
2、資本寒冬只會讓直播更容易生存。 2016是資本寒冬,盡管會延伸到2017,但資本是需要短期變現和盈利的,資本寒冬并不會過多的減少投資,只會更加謹慎,這時最具前景且最能看到錢的直播模式必然會得到資本青睞。
3、行業格局初定,靠山助力頭部直播存活。 現在的頭部直播平臺(行業前十)要么有干爹,比如斗魚有騰訊,熊貓有360,微博有一直播。要么有親爹,騰訊有now,陌陌有哈尼,YY 有虎牙,360有花椒,要么有金主,映客有昆侖萬維,他們要么是金主的搖錢樹,要么就是干爹/親爹股價的發動機,所以對于大直播平臺來說,死亡是短時間內不會發生的,除非2017年新的風口來臨,但資本寒冬下,春風明顯不會來的如此迅猛。
4、小平臺會死一大片。 小直播平臺會死在拿不到A 輪或者挺不過B輪的情況,預測200多家獨立直播平臺會死掉一半長尾。
2017年,直播平臺會有這樣的變化可能性:
映客: 引入BAT等巨頭戰略投資,找到新靠山,然而資金鏈斷裂的傳聞會變成每季度一次;
一直播: 繼續帶動新浪微博股價創歷史新高,一下科技或推出針對普通用戶(非明星)的直播平臺;
斗魚: 再度獲得騰訊追投。
判官:可能會有威脅到微信江湖地位的產品問世
1、微信小程序,希望借助微信的用戶連接能力和支付能力,降低技術門檻,激發中小型創業者通過微信分發產品和服務的熱情,最終獲益的會是電商型小程序,侵蝕淘寶的用戶場景。
有人說這是高頻打低頻,在我看來,這是把槍支彈藥交給普通人,讓他們去攻城略地,自己在后邊坐享其成,這是平臺型應用橫向侵蝕的最佳方式。
2、 微信的最大危機,還是在于張小龍團隊的老齡化和保守化。 我們通常認為,社交平臺的高頻應用場景是IM,而IM平臺的更替機會,在于技術的換代。微信以IM及社交關系鏈形成壁壘,成功阻擊了一批又一批挑戰者,但會不會有一天,IM和社交關系鏈不再成為用戶最重視的社交能力?
雖然我無法想象這樣的情況,但在2017年,如果有新的產品成功威脅到了微信的江湖地位,其突破點必定在于微信的短板:理念老齡化。微信的機會在于積極開放社交能力,扶植新的小弟,補全其產品的短板。
3、滴滴和美團在2016年處境十分尷尬,前者受制于政策,后者受制于成本。 2017年,滴滴的破局之處在于順風車的充分社交化,以及對傳統出租車行業輸出服務能力來變現。 至于美團,線下不是太重,而是不夠重。
4、直播領域將在2017年春節前后倒下一批缺乏自有流量池的知名產品,而垂直直播也將讓位于平臺型直播。目前看來,陌陌和快手是我最有期待的兩個直播平臺。
5、衣食住行四大高頻c端產品場景下,我個人始終看好跨城出行中的社交(出行版陌陌)與線下服務分發(什么值得玩)。可惜的是,我個人的產品“旅客”進展緩慢,而2016年這個領域也沒有令人興奮的新玩家入場。2017年,我仍然堅定認為出行中的社交及消費領域,存在出現新巨頭的機會。
南七道:短視頻在2017年會真正爆發
1、巨頭會陸續進入,平臺的競爭會更加激烈,但格局基本上和現在差別不大
BATMJ等各大巨頭都會爭取內容以及相關流量,各平臺對于流量和內容的爭取會更加激烈。騰訊,今日頭條繼續領跑內容平臺的流量,但隨著UC、一點資訊、百家號等陸續加入,各大平臺會加大補貼和扶持力度。
2、短視頻在2017年會真正爆發
2017年會有更多的視頻團隊投入到短視頻的制作中來。長的免費視頻的數量會減少,因為生產成本更新頻率都會是一個大的問題,但是收費的低成本制作網劇和網絡小電影會增加,相關的節目的眾籌、節目分發、商業化等方面會變的開始火熱。
3、垃圾內容會進一步泛濫
所謂垃圾內容就是標題黨,拼湊,洗稿,視頻剪輯合成等非原創的輕內容。會有越來越多的小團隊投入到垃圾內容生產,博取流量和分成。平臺一方面會做限制,但另一方面并不會真正下狠心打擊。不過應該會加強對頭部內容的扶持。
4、內容投資會更加泡沫化
2016年的內容創業,已經有一些相關的投資基金進入開始重點布局或者嘗試性的投入,更多的投資人是在觀望。但是在2017年,內容項目會更加火熱,陸續會有更多非專業的投資人進入,催化整個內容行業的泡沫化。但是在下半年會進入洗牌期,包括平臺,內容項目,投資人等。真正優質的頭部內容會在下半年顯露出來并占據著大部分的資源和流量。
5、內容收費會變成一個大的趨勢
越來越多的人會習慣內容收費這種模式,但16年的內容收費,其實絕大部分不是知識付費,而是粉絲經濟和為了崇拜、信仰充值。這是兩個不同概念,現在很多熱門的付費內容,不過是在博傻或者培養速成班,最后無法持續性的提供價值而不了了之。
張翼軫:智能投顧降溫,保險平臺將成為新熱點
1、智能投顧等股票類互金項目降溫
2016年很是熱火的智能投顧或許將要開始降溫。整個2016年毫無激情可言的股市,正在不斷打消投資者對股票的熱情。連股票都沒熱情了,更不要說對于用AI來進行輔助炒股了。與股市相關的高科技項目,一樣逃不出看天吃飯的困境。
2、保險平臺將成為新熱點
在2016年,已經有不少平臺創業者和財經內容創業者將目光瞄準了保險類產品。同為金融產品,保險強調保障而不是盈利,與股市關系不大,沒有那么強的周期性。再加上80后們逐步結婚生子,對于自身和孩子的健康保障需求越來越大。
當然,更重要的是,保險產品的高傭金和持續傭金模式對于互金創業者,是一個不用摸索就成熟的盈利模式。
3、CPC、CPS之后,CPA模式升溫
如何以低成本擴張,是每個互金平臺在行業降溫下必須思考的問題。其實從2016年來看,許多平臺已經從追求曝光率的CPC(點擊付費)推廣模式轉向了CPS(導流銷售)付費的推廣模式。在2017年這一模式或許會快速升溫,將平臺和推廣者變成合伙人的關系。
王云輝:華為手機全球出貨的市場份額超越蘋果
在2017年,我認為以下情況可能成為現實:
1、“無限流量”啟幕
在2017年,最快的手機上網速度,將提升到每秒1G,而在未來幾年,5G時代的上網速度還將更快。但我們可能反而不用再擔心流量費超支。在2016年,已經有多省聯通開始嘗試“無限流量”套餐。雖然這些嘗試的基礎費用較高,且附帶一定限制,但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下,運營商各種以“無限流量”為名的業務形態,將會越來越多地出現。
2、BAT“參股”運營商混改
聯通混改即將啟幕,BAT都被視為入股聯通的大熱門。當然,最終他們不一定能入局,即使入局,多半也不只是他們入局。By the way,混改也有可能成為運營商“變相裁員”的重要時機。
3、華為手機全球出貨的市場份額超越蘋果
不解釋。By the way,在手機出貨渠道中,運營商渠道的價值有望在2017年有所回歸。
4、傳統利益格局分化
當競爭越來越跨界,曾經的敵人也可能成為朋友。比如在2016年,微軟已經開始與高通合作,而英特爾則開始代工ARM,騰訊與阿里也能接受同時持有同一家公司股份。而在2017年,更多過去看來牢不可破的利益聯盟與對抗,都將隨著行業融合出現變化。
5、人工智能繼續狂飚突進
要對產業乃至社會格局形成沖擊,并不一定需要真正的強人工智能。只需要通過數據訓練,適應相對復雜的環境,人工智能的變革力量就能從量變走向質變。
此前,2016年的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期間,百度無人駕駛汽車就已在全開放城市道路的復雜路況下,實現全程無人工干預的全自動駕駛。而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與合成、自然語言識別等越來越多的領域,人工智能的能力,也已不斷突破我們的固有認知。
在2017年,人工智能導致失業引發的社會矛盾,將開始集中爆發,而“算法師”則有望成為最熱門的工作。
6、中國互聯網全面“國際化”
1)更多中國人在海外創業,將中國互聯網的模式與經驗,在全球范圍內復制擴展;
2)更多中國資本在海外投資、參股甚至并購優秀的當地互聯網創業公司;
3)在各個垂直領域,中國公司與海外同類公司通過業務與資本合作,用最短的速度實現業務的全球化整合,將成為頻繁出現的常態;
4)這個過程依然會是速度優先。大公司會利用補貼、砸廣告、導流量和資本并購,迅速實現用戶規模化,在目標市場迅速結束戰斗。
7、出現估值達到十億人民幣級別的自媒體
別問我誰最有可能,反正不可能是我。
林華:在線教育大搏殺
1、人工智能
我在虎嗅2016年初的新年預測跟帖中說人工智能會繼續熱化,這個預測可以繼續30年或更久。AI在未來會融入一切,就像互聯網在融入一切。
AI在短期內難以在基礎算法上產生革命性成果,最大的可能是在AI底層技術逐步發展同時,各路資本押注在應用層的突破。
李彥宏預言移動互聯網風口已經結束,這遭到幾乎所有行業評論家的批評。我同樣認為Robin的這個預言和福山的歷史終結論錯到一塊了。歷史只是在走到一個階段的尾聲,下一個階段不給你喘息機會就將到來。互聯網的下一步正是通訊技術與人工智能的深度結合,未來有互聯網的地方就有人工智能。
AI幾項顯而易見最具潛力的商業應用包括自動駕駛和終端用戶在互聯網應用中的AI助手。自動駕駛盡管在2016年遇到一些坎坷,但是回顧10年來自動駕駛的發展曲線可以發現昂頭向上的趨勢不可逆轉。AI助手的技術與商業模式有很多,算法的改進和累積的數據訓練將使程序越來越懂人類。
2、重量級戰爭
互聯網在商業模式和用戶體驗上的革命其實最終是依賴于技術革命的。在互聯網底層技術在短期內難以發生顛覆情況下,在PC浪潮和移動浪潮興起與蓬勃期新巨頭密集涌現的熱潮會有所降低。這應該也是李彥宏認為移動互聯網不可能再出獨角獸的原因。
依靠商業模式、設計和用戶體驗改良這樣輕量級投入就能創造大藍海的機會越來越小。靠創意一針捅破天的時代過去了,創新刀刃+運營厚背+資本托底的重量級競爭成為主流。
運營和資本話語權不斷增大,“互聯網思維”下崇尚輕和小的投資審美觀將進一步改變。最近連續有評論認為將來互聯網會變得重苦累,我的看法是差不多的。
3、在線教育大搏殺
在線教育是給顛覆者的保留地。教育是一塊巨大的剛需,甚至能改變房地產行業的格局。
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樣,在線教育并不只是傳統線下教育的補充,而是可以充分發揮互聯網強大的互動功能、富媒體優勢及大數據能力,把教育效果推向新高峰的手段。
網絡通訊技術、教育產品設計水平和運營能力都在突破,在線教育對傳統教育的沖擊將越來越凌厲。在線教育的行業門檻其實很高,即使BAT的跨界也會希望渺然,而兼通教育和互聯網技術的企業將有巨大的機會。
誰能引領在線教育的創新,誰能創造新的用戶體驗,2017年這幕大片值得觀看。
陳昌業:院線還會進一步并購整合
院線還會有進一步的并購整合,隨著大院線對一些中小影投的并購或者并入管理,分線發行的基礎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只需要一個電影項目讓一家大院線或幾家大院線垂涎獨占的收益,這一大戰就可能一觸即發。
互聯網票務公司會更加成為上游勢力的重要力量,在今年近乎瘋狂的保底發行浪潮里,這股力量對上游資源的聯結以及由此累積的經驗和教訓,再加上與上游制片企業的垂直整合或聯合決定了明年這股力量會進一步對傳統發行業務的沖擊,以及成為更重要的上游項目投資的必配合作伙伴。
俊世太保:2017年可能會有完全不同于今日頭條的新平臺出現
虎嗅讓我預測下2017年最可能發生的事,一時半會也不知從何下手,所以想到什么說什么吧。
1、隨著各大平臺分成力度越來越大,依靠流量分成的內容創業者將會越來越多,這意味著組織團隊化的“垃圾內容生產者”也將會越來越多,劣幣驅除良幣的背景下,內容生態將會更加惡劣。2017年將可能會有完全不同于今日頭條的新平臺出現。
2、2016年被稱為“VR元年”,這一年我們見證了Oculus Rift、HTC Vive與PS VR等硬件設備的發售,但整個VR行業并沒有迎來爆發,硬件門檻過高和缺乏內容是主因。2017年的VR硬件方向將很可能轉向更加平民化的手機VR,這對移動游戲和應用開發者來說會是一次新機會。
3、今年的共享單車可以說是Mobike和ofo的兩家獨角戲,但隨著越來越多的玩家加入,2017年共享單車將陷入團購式的混戰之中,而除了盡可能在線下投放更多的車輛,它們可能還會對用戶端進行補貼。
4、音樂、視頻、游戲、小說這些內容領域用戶都已經形成了極好的用戶付費習慣,內容付費的用戶規模將在2017年迎來一個大爆發,內容創業將會被越來越多人關注到。
5、《極品家丁》、《青云志》、《陳二狗的妖孽人生》、《盜墓筆記》等網絡小說改編的IP網劇徹底引爆了各大視頻網站,這些網劇不僅成為了現象級的內容作品,也拉動了視頻網站付費會員的增長。2017年將會有更多的網絡小學被改編成網劇,IP的價值將不僅僅只是體現在移動游戲上。
6、內容分發領域將可能會迎來一次并購潮,其中的變數會是一點資訊吧。
周鵬:空中互聯網將在2017年到來
2016年在埋頭做事,對行業的關注很少,所以文章基本沒怎么寫。
虎嗅的同事讓我說說2017年可能發生的事,那我就說點我現在正在著手的事,只是比較偏門,但是大家會很開心的聽到:
空中互聯網在國內說了很多年,2017年終于要來了。
2017年大家就可以用筆記本或Pad連接機上Wi-Fi就可以在空中上網了。
國內幾大航空公司會優先開通國際航線,國內航線也會陸續開通。
估計2017年會有200多架飛機(10%左右)可以上網。
估計2018年民航總局會放開限制在飛機上可以使用手機。
當然飛機上上網,肯定是收費的,速度和當年撥號差不多。
費率我現在還不太清楚,但是肯定不會便宜,所以非土豪就上上機上局域網吧。
另外我國首顆高通量衛星(KA衛星)將在2017年發射升空。
以后飛機上上網的速度比4G還快。
那就一起期待吧,期待好事發生,期待行業進步,期待技術革命,期待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