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融資額五個月超去年總和,投資人稱“擠破腦袋也要上牌桌”
" 機構現在擠破腦袋也要上牌桌。" 一位頭部機構 投資 人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2025 年的具身智能賽道,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資本狂熱。IT 桔子數據顯示,2025 年前 5 個月,機器人領域融資額已達 232 億元,超過 2024 年全年 209 億元總和。
但不同于過往早期技術行業,據華映資本董事劉天杰觀察,今年具身行業存在的一個標志性特征,是大型產業投資者開始入局。此前行業內的產投出現美團、字節、阿里、騰訊等 互聯網 公司都還很正常,但比亞迪、寧德時代等大型制造業產投入局,這樣的現象還是比較夸張的。劉天杰對記者表示,早期階段、技術尚未得到完全驗證、 商業 化暫未實現閉環,這樣的狀態下選擇入局,說明這些大型制造企業內部也有自身戰略考量。
一方面,機構爭相入局,給到被投企業遠超預期的投資額;但同時,具身行業 創業 者卻普遍感到估值被低估。這種矛盾折射出中國具身智能產業的特殊發展階段,如果將視野放寬到具身萬億規模的前景之下,或許也僅僅是大浪淘沙的前奏。
搶著上牌桌的投資人
劉天杰桌上堆滿了具身智能項目的 BP(商業計劃書),他表示,云深處上一輪融資規模超出原定額度近十倍,同樣火爆的還有宇樹 科技 ,但由于宇樹融資采取邀請制,很多機構想投都進不去。
機構搶上牌桌的背后,是產業資本和財務機構的集體押注。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制造業巨頭罕見出手,美團、字節等互聯網大廠早已布局。在劉天杰看來,產業資本更多是戰略卡位,寧德時代可能在看電池的下一個巨大應用場景,并提前進行技術布局。
"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錯過)是不可避免的," 劉天杰對記者表示,現在最重要的是上牌桌,盡可能拿到好牌。但同時,他也強調,行業早期投資——不論是具身行業還是其他賽道,成功率都是很低的,即使是當下明星公司宇樹科技,未來走勢也需要長期觀察。華映認為這未來會是萬億產業大賽道。
華映資本的策略是進行賽道式布局,注重企業穿越周期的能力:一方面將具身領投的總投資額控制在一個合理范疇內,同時去尋找盡可能好的標的——如在特定場景下已經找到批量商業化出貨的可能性,或者聚焦機器人大腦這類布局下一代技術趨勢的公司。
為何具身如此熱?背后既有宏觀因素也有微觀技術影響。華映資本創始管理合伙人季薇認為,私募股權行業經歷了多年時間的谷底,如今迎來了政策暖風,投資升溫,行業投資信心得到明顯修復,投資機構的節奏也大大加快,而當下的時代性機遇很大程度上由 AI 所推動。
從技術層面來看,AI 尤其是近幾年大模型技術的升級,對具身產業帶來的提振作用非常明確。具體到關鍵技術節點,2012 年深度學習與卷積神經網絡的成熟,令行業實現感知層的突破,并誕生 CV(計算機視覺)四小龍;2016 年強化學習帶來控制層的突破," 蔚小理 "、波士頓動力等企業冒頭;2020 年因為預訓練大模型的誕生,引發決策層突破,大模型與具身智能產業熱度也起來了。
每一層技術突破都在推動具身智能前進,這是技術端的必然性。季薇表示,從需求端來看,美國制造業回流,但勞動力短缺,中國老齡化趨勢下,需要具身產業進行補位。
IT 桔子數據顯示,2025 年上半年的投融資中,大模型與具身智能結合企業占比達 87%,成為一級市場爆發關鍵。
估值爭議:泡沫還是低估?
盡管機構搶籌,創業者卻普遍感到估值 " 委屈 "。
自變量機器人創始人王潛算了一筆賬:美國具身公司 Figure AI 估值約 390 億美元,Physical Intelligence 估值約 24 億美元,而中國頭部公司僅幾十億人民幣規模。在他看來,中美目前在具身領域的技術水平相當,且中國市場還有供應鏈優勢,估值差距不該這么大。
回國創業之前,王潛觀察到硅谷鮮有硬件領域的創業者。即使有,成功率也不高。而到深圳創業,正好體會到國內供應鏈的成熟高效:在深圳定制一個零件只需幾天,但在國外可能需要數月之久,且數據收集成本也遠低于歐美同行。
較低的估值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中國具身智能行業狂奔的一大阻礙,王潛對記者表示,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行業不太敢在基礎模型研發方面進行大規模投入,對側重本體研發的公司影響不會特別重。雖然目前行業內已有不少同行宣布布局具身大腦、底座大模型,但在王潛看來," 盡管大家都在講這個‘故事’,但實際投資力度不一,對比來看這也是一個相對比較糟糕的狀態。"
星動紀元創始人陳建宇認為,目前行業完全沒有到泡沫的程度。因為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屬于物理 AI,市場規模理應比智能 汽車 與大語言模型行業都要大。但目前來看,具身行業的投資規模與融資資金水平與智能汽車頭部企業相比,還是少很多的。
當然,包括王潛在內的創業者們也對機構表達過相關觀點,后者回應稱:理論上是這樣的,但還是要看實際市場中存在的資金規模。據融中數據顯示,2024 年中國私募股權行業基金募集金額僅為 2690.05 億元,同比下降 30.34%。
作為投資人,劉天杰從賽道本質分析稱:泡沫是短期投資者的概念。在萬億級市場的早期階段,出現百億級公司很正常,判斷核心是這件事是否有價值。如果長期來看有價值,但眼下的泡沫與否,主要是價值與價格是否匹配的問題。他援引電動汽車發展史佐證:早期新勢力估值高企,穿越周期后成長為千億甚至萬億規模企業。
終局落地前的紅利期
在陳建宇看來,具身估值規模未達到智能汽車同等量級,原因在于具身行業周期更長,且尚未找到核心規模化商業應用的閉環。未來一旦出現一家頭部企業,找到規模化商業應用并落地實現,行業非常有可能迎來第二波大的資本爆發。
但眼下,早期階段的具身行業面臨著諸多挑戰:環境適應性與泛化能力、硬件系統可靠性、數據獲取難度、缺乏技術標準與通用平臺、成本管控等。基于此,從業者根據各自企業基因與資源優勢,選擇了多元化發展路徑。據東吳證券梳理,在機器人領域,一方面,通用型機器人如輪式機器人、四足機器人等,憑借其相對較低的成本和廣泛的適用性,已經在工廠、物流、醫療等領域實現了初步商業化應用,這些機器人能夠在結構化或半結構化環境中高效完成任務。另一方面,人形機器人等高端智能體則面臨著更大的商業化挑戰。
因此,長期來看,具身行業未來很大概率也將是多元化狀態。陳建宇稱,智能車領域目前包括了 手機 廠、芯片與算法公司、自動駕駛公司、零部件廠商,具身終局也可以參照類似生態。王潛表示,目前手機市場剩下六七家主機廠,汽車市場有幾十家公司,機器人行業會介于這兩者之間,最終收斂至全球一二十家主機廠的規模,其中做 AI 與硬件結合的巨頭廠商會有較大機會。
但終局畢竟是預測,眼下,從業者正趁著行業熱度密集融資與上市。6 月以來,臥安機器人 (深圳)股份有限公司、斯坦德機器人(無錫)股份有限公司、鎂伽科技等具身企業相繼啟動上市流程。對此,劉天杰表示,一方面國家層面加大對具身產業的重視力度,同時,行業企業本身也達到了上市標準,部分企業在特定場景實現批量化落地,財務上能夠算得過來賬,未來三年可能會有 3-5 家具身企業完成上市動作。
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