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上海新版國資改革概念股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發布后,上海市國資新一輪改革有望提速。 據報道,一名知情人士披露,上海進一步深化國資改革的決定有望于近期推出。 報道稱,該知情人士說,上海國資新版改革方案著眼于“先行先試”,...
溫馨提示:按CTRL+D鍵可快速收藏本站
一線定乾坤 讓投資變的簡單 一款專門結合殷氏技術開發的軟件》》點擊了解《《 |
上海新版國資改革概念股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發布后,上海市國資新一輪改革有望提速。
據報道,一名知情人士披露,上海進一步深化國資改革的決定有望于近期推出。
報道稱,該知情人士說,上海國資新版改革方案著眼于“先行先試”,或將在進一步推進國企成為公眾公司,優化完善國資流動平臺,實施分類管理、分類設置法人治理結構,完善長效的激勵約束分配機制,建立鼓勵改革創新的容錯機制等方面進行創新。
此外,上海支持國企跨國經營、參與全球資源配置也被強調。上海國資委還將堅持管少管精管好,進一步下放企業重大經營管理事項的審核權限。
據稱,這是2008年上海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9號文”)后,對國資國企改革的又一次全面部署。
上海市國資委成立于1993年7月,最早職能定位于加強宏觀管理調控、確保國有資產增值,此后歷經多輪改革調整。
據新京報消息,在國新辦今天(25日)上午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官員連維良明確表示,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提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今后民資和外資都可控股國有企業
業內一直對上海國資改革有著很大的預期,如果本次國資改革方案出臺,上海有望成為改革的風向標,上海本地國企將有望率先受益。目前上海本地國資企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集團資產平臺相關個股:
錦江集團:錦江股份、錦江投資;
華誼集團:氯堿化工、三愛富、雙錢股份;
百聯集團:百聯股份、友誼股份、上海物貿;
光明集團:光明乳業、金楓酒業、海博股份、上海梅林;
電氣集團:上海電氣、上海機電、自儀股份、海立股份、SST中紡;
儀電集團:儀電電子、飛樂音響、飛樂股份。
2、集團資產注入預期個股:
上海地產集團的中華企業、金豐投資;上實集團的上實發展;久事公司的強生控股;城建集團的隧道股份;交運集團的交運股份;建工集團的上海建工;華虹集團的上海貝嶺;蘭生集團的蘭生股份;建材集團的棱光實業等。
3、區國資委旗下個股:
金山區的金山開發;閘北區的西藏城投、ST二紡;黃浦區的老鳳祥、新世界;崇明區的亞通股份;盧灣區的益民商業;靜安區的上海九百;浦東新區的上工申貝、浦東建設。
上海國資改革另一重頭戲:地產集團龐大資產或注入中華企業
地產集團整體上市,無疑是上海房地產國資改革的另一重頭戲。《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中華企業、中星地產以及地產集團旗下的其他優質地產開發項目會不會合并,最終組成一個龐大的上海地產開發航母,成為投資者最為關注的內容。
周轉速度拖累盈利能力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公布的2013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500強測評榜單顯示,中華企業排名第144名,中星地產則排名178名。從上述排名來看,兩家公司的規模和實力非常接近,再加上地產集團旗下其他的地產資源,一旦上海地產集團整體上市成功,其實力顯然要比目前的中華企業實力強得多。從毛利水平來看,中華企業或是目前地產股中利潤率最高的幾家地產公司之一。從2010年到2012年,中華企業連續三年的毛利率都達到了40%左右的水平,高于行業水平。
但高毛利并沒有為中華企業的股東帶來良好的股東回報。東方財富網根據中華企業2012年年報數據測算得出,其凈資產收益率僅為9.94%,還不到萬科的一半,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中金公司研報稱,中華企業3季度單季度財務費用1.8億元;公司凈負債率較年初提升55.9個百分點至208.6%,上述融資成本對中華企業來說顯然是偏高的。根據公司三季度報告,前9月中華企業的凈利潤總額不過2.69億元。
中金公司預測,中華企業主要融資渠道以高成本信托為主,單季度的利息費用在1.5億~1.8億元之間,高融資成本使得公司未來兩到三年難以獲得快速業績增長。
然而,導致中華企業凈資產收益率偏低的原因,不僅有高額融資成本帶來的影響。存貨周轉速度偏低,同樣是導致中華企業凈資產收益率偏低的原因。據東方財富網顯示,萬科的存貨周轉率為1300、1400多天,而中華企業去年的存貨周轉天數高達3800多天。
或成國資地產整合平臺
周轉速度的放慢,不僅令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下降,也加大了公司方面的資金壓力。
那么,為何中華企業的周轉速度會比同行慢很多?
克而瑞研究總監薛建雄,造成一個公司周轉速度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銷售和產品方面。
上海中原物業顧問有限公司研究總監宋會雍則進一步透露,周轉速度慢很多時候是企業有意為之。如果一個開發商拿地成本很低,而目前同區域的其他地塊價格已賣得非常貴了,在這個時候,開發商通常會有惜售心理,不愿意快速賣房。
上述說法與目前中華企業的現狀很接近。盡管在過去三年時間,中華企業和旗下的古北集團曾多次參加土地拍賣,但斬獲的新增土地非常少。在土地價格水漲船高,新增土地又少的情況下,中華企業顯然很難像萬科那樣采取高周轉的策略,將房屋平價銷售。
不過,公司方面否認了上述觀點。中華企業稱,不存在不愿意犧牲利潤率而導致降低周轉率的情況,對于存貨周轉天數較長的問題,公司正在積極研究。公司方面強調,作為房地產企業,利潤指標始終是放在首位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資改革對中華企業來說就會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國泰君安研報稱,一旦國資啟動改革,中華企業將迎來巨大利好。研報認為,中華企業符合“大集團、小公司”特征,大股東上海地產集團與公司存在同業競爭問題,公司有望成為上海國資地產整合平臺。
事實上,一旦包括中星地產在內的房地產企業及項目并入到中華企業,后者的土地儲備有望迅速大幅增加。
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中華企業在上海開發的項目總共有6個,總建筑面積達到160萬平方米。而中星集團正在銷售中的住宅項目就達到6個,其中部分項目因為擁有稀缺資源而售價較高。
不過,能夠真正提升中華企業經營能力的,還是國資改革帶來的企業激勵機制的變化。蘭德咨詢公司總裁宋延慶告訴記者,此前國資委對央企的重組,曾經促成很多房企負責人著重考慮凈資產收益率的提升。他們通過加速存貨周轉速度,降低售價的方式,來提升凈資產收益率,并獲得了不錯的成功。(每日經濟新聞)
上海公共交通國資改革摸底:存遐想空間
作為中國國資重鎮,上海正在醞釀新一輪的國資國企改革。剛剛閉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在此影響之下,一直走在前列的上海國資改革動向及進展備受矚目。其中,具有壟斷地位、盈利能力不強的交通運輸行業的國資企業更是業內關注焦點之一。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上海有關交運行業的國資控股上市企業共9家(包括崇明縣國資委旗下的亞通股份),涉及機場、港口、軌道交通、出租車、客運及物流等6個細分領域。由于多涉及民生及公益性質,產業布局極為復雜,這些企業的改革之路增添了諸多變數。
上海公共交通“一哥”久事公司地鐵業務或進一步整合
上海久事公司(以下簡稱久事公司)?或許不少人并沒聽說過它的名字,即便是一些生活在上海的人也不一定清楚,實際上,上海每個人的出行幾乎都離不開這家公司。
久事公司僅就涉及到的交運行業來說,就手握上海地鐵、出租、公交等核心資源。目前上海出租車汽車保有量最多的強生出租公司正是久事旗下,大部分公交線路和車輛則為久事旗下的上海巴士公交(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巴士公交)所有,而軌道交通領域的上海申通地鐵集團同樣被久事公司控股。此外,該公司還持有上海交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7.166%股權,上海的長途客運業務也與其有關聯,其還參與投資京滬高鐵、滬寧城際和滬杭鐵路客運專線,與鐵路也淵源不淺。
久事公司1987年由上海市政府批準組建,上海國資委100%控股,經過其后一系列合并重組成就了今日的上海公交“霸主”地位。根據官方統計數據,截至2012年,久事公司所屬成員企業200多家,合并總資產約3486億元,合并凈資產約1232億元。
梳理發現,久事旗下巴士公交業務并無上市的迫切需要,而出租車業務帶來的利潤又面臨萎縮,僅地鐵業務存在進一步整合預期。
1、巴士公交:未上市的公交大佬
2005年下半年,上海市政府將上海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巴士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強生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五汽冠忠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和上海現代交通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等5家公交骨干企業的黨政隸屬關系和資產關系先后劃轉至久事公司,這為日后的巴士公交掌握上海絕大部分公交系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9年3月,巴士公交正式成立,并通過收購重組和資產注入等方式,統一經營浦西地區和金山、崇明、奉賢區域內的地面公交,當時該公司的公交線路和車輛約已占上海市份額的60%。
興業證券不久前的研究分析報告指出,公交類公司承擔一定的公益責任,盈利能力較差,且業績增長緩慢,面對外資以及民營企業的競爭前景堪憂,急需在體制和機制上作出變化。
上海國資委去年在《上海市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提到,要進一步提高市屬產業類國資證券化率,力爭90%以上的產業集團實現整體上市或核心資產上市,作為久事公司旗下的城市公交業務載體,巴士公交是否走向證券市場以及以何種方式走向證券市場也是眼下久事公司需考慮的問題之一。
有券商研究員表示,巴士公交業務上市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并不那么強烈,其主要需求的更新設備,只需資產證券化以保證穩定現金流即可,改革或者改制可能還沒必要。
2、強生控股:出租車主業利潤不斷下滑
在2005年下半年上海強生集團注入久事公司之后,后者為加快推進資源整合與產業鏈融合,在2010年6月開始對上海強生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強生控股)實施了重大資產重組。
這次重組中,久事公司和強生集團作為強生控股的實際控制人和大股東,將其持有的出租車運營、汽車租賃、汽車服務等汽車運營類相關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其中包括上海另一大出租車公司巴士出租的100%股權,以及申強出租、申公出租、長海出租等其他一些出租公司相關股權。自此,強生控股超越了當時的上海出租車龍頭大眾交通,成為上海出租汽車規模最大的公司。
“2010年,久事公司以及強生集團通過資產重組,將強生集團和久事公司的全部出租車營運資產都注入到上市公司強生控股之中。”一位交通行業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這種通過資產注入來解決控股股東或控制人與上市公司同業競爭關系,將是新一輪上海國資改革所采取的方法之一。
在隨后的2012年3月1日,強生集團將所持有的強生控股約3.36億股股份(占強生控股總股本31.91%)無償劃轉給久事公司,使強生控股直接由久事公司控股,進一步理順了股權結構關系。
不過,雖然強生控股成為上海最大的出租車公司,但近年來凈利潤日趨下滑,財報顯示,公司2010年~2012年的凈利潤依次約2.27億元、2.05億元以及1.83億元;2013年上半年凈利潤約0.56億元,較上年同期的0.77億元下降27.08%。
一位業內分析人士,雖然通過重組,強生控股成為上海最大的出租車公司,但是由于面臨上海軌道交通網絡的不斷延伸以及私家車入市量的增加,出租車行業本身又面臨著激烈競爭,正常情況下盈利水平上很難再有大的提升。
這樣的行業瓶頸,迫使強生控股近幾年在出租車主業之外發力其他領域,在汽車租賃業務方面,強生控股2012年末租賃車輛數為4700余輛,并與巴士公交合資組建上海久通商旅客運有限公司;汽車服務業上,2012年該公司所屬汽貿公司全年完成車輛銷售8132輛。此外,該公司還涉及旅游業發展。
有行業分析師認為,雖然未來租賃汽車市場發展潛力較大,但由于行業準入門檻較低,市場競爭激烈,隨著行業的快速發展及規范,大規模的收購兼并不可避免,競爭強度與方式將不斷升級。
3、申通地鐵:資產注入有待加快
久事公司在上海交運板塊的地位,還體現在對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申通集團)的控制上。資料顯示,截至發稿,上海軌道交通已在運營的有12條線路,相關營運及資產基本都屬于申通集團,而久事公司擁有該集團66.33%的股權。
2001年7月,通過重大資產重組,上市公司上海凌橋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 “上海申通地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申通地鐵).
重組至今12年,作為申通集團的上市公司,申通地鐵的盈利來源仍然是依靠上海地鐵一號線(莘莊站-上海火車站站)的經營。
2001年5月,申通集團將上海地鐵一號線(莘莊站至上海火車站站)經營權無償轉讓給申通地鐵(轉讓期限為2001年6月29日至2011年6月28日),2011年5月18日,雙方簽訂新一期《關于轉讓“地鐵一號線經營權”的協議》,經營權延期至2021年6月30日。
然而,即便是申通地鐵運營著目前申通集團12條運營線路中經濟效益最好的一條黃金線路,但主要收入來源也僅為線路中一部分(莘莊站至上海火車站站)的票務收入,一號線剩余線路運營權以及其他線路一直沒有注入到上市公司,就整個申通集團層面來看,證券化步驟較為緩慢。
“集團整體與上市公司存在二元結構,復雜關系并未理順,比如上市公司目前擁有上海地鐵一號線從莘莊到上海火車站部分一共21.35公里線路的運營收入,并擁有相關電動客車及售檢票系統等資產的所有權,但是一號線車站、機電設備、隧道以及軌道等資產屬于申通集團,上市公司需向申通集團支付資產使用費。”一份券商研究報告指出,加之地鐵造價較高,主業盈利能力也不強,目前實行整體上市不現實,但可以考慮將一號線剩余資產以及早期建成較為成熟的二號線、三號線等逐步注入上市公司。
此外,有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地鐵業務盈利增長緩慢,申通地鐵可以通過資產置換或者引入外部優質資產的方式將公司業務向多元化發展,比如該公司為實現新利潤增長點,此前已公告設立上海地鐵融資租賃公司,就很好地契合了上海自貿區對融資租賃業務的鼓勵。
4、錦江投資與海博股份:非出租車業務整合費思量
久事公司旗下的強生控股,加上大眾交通、海博股份以及錦江投資,這四大出租車公司幾乎占據了上海出租車市場70%以上的市場份額,其中,海博股份與錦江投資分別是上海國資委控股的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明集團)與錦江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錦江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海博股份與錦江投資的一個共同特點是看似存在與主業關系不大的業務,實則這些業務又與集團的主業關系密切。
5、海博股份:不銹鋼制品與主業關聯較少
海博股份于1996年6月登陸證券市場,在2002年重大重組之前,主要從事工業品加工、批發、零售、農副產品加工、商業服務業等業務,重組后,公司主營業務轉變為交通運輸、倉儲等。
海博股份去年年報顯示,公司出租車業務在上海出租車經營市場中約占15%的市場份額,名列第三,即僅次于強生控股和大眾交通。
海博股份年報顯示,出租車業務繼續是三大核心業務板塊之一,公司有意未來重點并購省會或沿海經濟發達城市出租車企業;繼續進軍汽車銷售中高端領域;對汽車租賃行業加大涉獵力度。
海博股份除了出租車業務公司,還承載了光明集團的物流業務,其現代物流業務板塊正是為了與集團產業形成協同發展的效益。
此外,光明集團將部分工業,即日用不銹鋼制品業務保留在了海博股份。該公司持有70%上海思樂得不銹鋼制品有限公司股權。
有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雖然思樂得是國內最早生產同類產品的廠家之一,有一定的技術優勢和品牌知名度,但該業務始終與海博股份自身核心定位有點出入,新一輪國資改革中是否通過資產置換或者劃撥的方式進行調整,還有待觀察。
對此,海博股份董秘表示,思樂得是歷史沿革下來的業務,主要從事生活日用品,跟主業多少也有些關聯。目前并沒有涉及到國資國企改革方面的相關消息。不過,根據海博股份去年年報,思樂得公司正推進在國內市場拓展,加強江蘇、山東兩個核心區域市場的渠道建設,去年上半年新開辟宿遷、連云港、泰安、曲阜等市場,并已開始籌建駐北京辦事處,為“生活館”項目落地北京奠定基礎。目前來看,海博股份對于其第三大核心業務——不銹鋼保溫器皿制造業還是抱有不小的期待。
6、錦江投資:交運、物流倉儲平臺
與以食品聞名的光明集團旗下有出租車公司海博股份一樣,以酒店業務著稱的錦江集團旗下也有一個包含出租車公司業務的公司——錦江投資。
經過2004年6月重大資產重組,錦江投資的主營業務由原來的酒店餐飲、賓館物業管理等相關業務轉變為交通運輸、倉儲,經營車輛營運、物流倉儲等相關業務。
在客運業務中,錦江投資除了頗具知名度的錦江出租之外,商務租賃車業務、旅游客運業務以及汽銷汽修業務也有一定市場地位。
“上海主要的四家出租汽車公司之間的競爭已趨于穩定,其服務質量及管理模式同質化現象明顯;商務租賃汽車業務競爭日趨激烈,上海國資下面的就有好幾家在做。”一位行業分析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此外汽銷汽修業務目前行業集中度低,錦江投資業務起步又較晚,與行業其他有影響力的競爭者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錦江投資的物流倉儲業主要包括低溫倉儲和機場貨運站倉儲。記者發現,該公司具有較強的冷藏和低溫配送能力,有較大的資源優勢與品牌知名度;而該公司參股投資的浦東機場貨運站公司經營著機場唯有的兩個公共貨運站,也具有較為明顯的機場資源的優勢。
此外,錦江投資旗下的錦海捷亞是國內最早從事國際貨代業務的公司之一。
總體而言,錦江投資目前除了出租車業務之外,還有汽車租賃、旅游客運、汽車銷售及修理、冷鏈物流、空港物流、倉儲及國際貨代等業務,其主營業務較多且大部分業務在行業內都有一定市場地位,但卻又并不是出類拔萃,因此未來調整或還是需費一番周折。
7、交運股份運輸主業褪色長江投資難成物流整合平臺
目前,上海國資委控股的上海交運(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交運集團)幾乎“包攬”了上海地區的長途客運站及相關長途客運業務,交運股份是該集團的上市公司,除了客運業務之外,交運股份還有物流、汽車零部件及汽車后服務等業務。
而上海國資委持股33.5%的長江經濟聯合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長發集團長江投資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江投資)是上海重要的信息物流平臺之一。除了物流主業之外,其BT(建設-移交)項目業務板塊近年來也表現十分搶眼。
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根據2012年年報,交運股份的汽車零部件及汽車服務業所帶來的凈利潤超越了其客運業務;而長江投資的BT子公司所貢獻的凈利潤為2458萬元,是物流子公司的兩倍多。
交運股份:交運主業營收被超越
資料顯示,交運股份前身為上海鋼鐵汽車運輸股份有限公司,經過早期的資產置換重組,以及后來兩次增發,主營業務轉變為運輸業與物流服務、汽車零部件制造與汽車后服務及水上旅游服務等,旗下主要有上海交運巴士客運(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交運巴士)、上海交運日紅國際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交運日紅)等公司。
交運股份官方網站顯示,公司擁有上海市區長途汽車客運站12座,中高檔長途客車600多輛,運營600多條跨省市客運班線。
交運業務是交運股份凈利潤的主要貢獻力量之一,然而與其汽車零部件制造與汽車后服務業務相比卻遜色不少。
交運股份汽車零部件制造與汽車后服務業務板塊2012年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約50.24億元,較2011年同比增長19.66%,實現凈利潤約1.56億元,而該年度公司運輸業與物流服務業營收為25.92億元,凈利潤1.24億元。
8、長江投資:嘗試多元化發展
2005年,長江投資由原先的以商貿服務為主的多元產業轉型為新型的信息物流為主的產業結構。
根據2012年年報顯示,報告期長江投資營業收入實現約13.86億元,其中物流企業9.15億元,占全部營業收入的66.01%;BT企業3.21億元,占全部營業收入的23.12%。
與之對應的是,2012年該公司實現凈利潤3282萬元,物流板塊企業為公司貢獻的凈利潤為1052萬元,占比約32.05%,BT企業為該公司貢獻的凈利潤為2458萬元,占比約74.89%。
此外,根據公告,長江投資正在謀劃進入小額貸款以及基金等方面的金融業務領域。
“目前國際國內的經濟形勢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如果經濟形勢出現較大波動,將對公司經營目標的實現帶來一定影響。”對于業務布局,長江投資在去年年報中解釋,在立足物流主業的基礎上,努力推動各業務板塊的均衡發展,實現多元經營。
某交運行業分析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雖然物流業務為長江投資主要收入來源,是其定位的最大的業務,但由于受經濟形勢等影響,盈利能力有限,反而投資BT項目帶來了不少回報。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國資其他集團內也有不少涉及物流業務,與錦江投資等相比,長江投資物流業務要遜色很多,該公司不太可能成為物流的整合平臺。”該人士進一步告訴記者,總體來說,各個集團的物流業務“各自為政”,難以觸及到集團以外,物流業務整合較難且必要性不強。(每日經濟新聞)
一線定乾坤 讓投資變的簡單 一款專門結合殷氏技術開發的軟件》》點擊了解《《 |
會員登錄關閉
注冊會員關閉